蔡进副会长在2013年物流统计工作会上的总结

  • 发布时间:2013-07-02
  • 同志们:
    我受王慧敏副局长委托,代表会议主办单位作会议总结。本次会议会风简朴、高效;内容丰富、充实,富有成效和建设性。全国29个省区市物流工作牵头部门、统计局、行业协会以及有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代表80多人参加会议。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会议精神。
    一、把握好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统计工作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就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要把握好速度和规模,还要把握好质量和效益。那么,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益?从当前来看,降低成本是基本路径,而降低流通成本是当务之急、时代所需。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搞活流通、降低物流成本”。而降低流通成本关键是要降低物流成本。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一直维持在18%左右,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9.5个百分点左右。到2015年,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一比率降低到15%左右,依据2012年的经济规模计算,降低3个百分点,可以节约1.5万亿元的成本。
    二、把握好物流统计工作的基本趋势
    近几年来,全国物流统计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体现的是物流统计工作的基本趋势。
    一是物流统计工作时效性和全面性不断提高。首先,定量调查的频度提高。从最初的年度核算,到季度核算,再到目前的月度核算,为准确把握运行态势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次,实施了物流市场的动态监测。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物流业景气指数(LPI)于2013年3月5日正式发布,实现了物流统计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物流统计不仅能够反映物流运行的规模、状况,还可以反映物流市场的动态变化,对微观企业进行指导。
    二是物流统计工作不断适应现代物流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物流行业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经营模式转变,物流统计监测分析要进一步深入和细化,要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进行,要保持统计数据在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以及省市之间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这需要各地区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以维护物流统计制度的权威和统一。
    三是物流统计工作要聚焦于成本这个核心。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企业依靠扩大生产规模而获取的第一利润源泉和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获取的第二利润源泉的潜力越来越小,走出困境的基本思路是降低成本、挖掘第三利润源泉。而现代物流的基本功能是降低社会经济运行的流通成本。从供应链的角度看,流通成本包括采购、生产、仓储、销售、回收等不同阶段和环节所发生的费用。因此,物流统计工作要聚焦于成本这个核心,在反映物流成本规模、构成和动态变化的同时,加大对细分行业和重点品种的物流成本分析。
    四是物流统计工作要置身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之中。物流统计数据不仅要反映物流行业本身的运行规律,还要反映物流发展与国民经济运行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三、把握好今后物流统计工作的要求和方向
    王局长在报告中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物流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这就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物流开展物流统计工作,省市之间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要一致、可比。
    二是要夯实统计基础。物流统计制度是经过国家统计局批准备案的,具有法律效力。各地要依据《统计法》加强监管,要保证统计信息源的科学可靠和样本企业的代表性。要开展物流统计科目建设与细化物流费用科目的课题研究。
    三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要保证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实用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是加强统计分析。要提高统计数据的服务功能,形成基于统计数据的服务体系,并将其制度化、系统化。
    五是完善统计工作机制。要发挥综合优势,加强协调沟通,形成合力。
    四、把握好物流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
    目前,我们的物流统计核算与调查体系包括定量的物流核算和重点企业调查、定性的景气指数调查。要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物流的发展、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本方法必须科学有效,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多做一些业务培训,例如,可以将培训内容做成教材和光盘,便于统计工作人员科学掌握物流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
    当然,我们的物流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省市的经费支持不到位、省市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对比还很欠缺、培训不够,今后要共同努力解决和克服。
    同志们,物流统计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做得更好,才能为现代物流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
    蔡进